南京市
南京隔音窗,南京隔声窗,隔音玻璃,降噪窗,隔音门窗效果价格,倍尔静BER品牌保证
江苏地区倍尔静(南京)客服中心:
案例咨询电话:025-85290235
网 址:www.geyin365.com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汤山猿人头骨化石的出土,表明50万年前南京就是人类聚居之地。南京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自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10个朝代和政权在此建都立国,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之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南京已成为新时代的创业热土,新世纪的创新家园。
南京港是我国率先跨入亿吨级的江海型内河港之一,是长江万吨海轮航道的终端,拥有万吨级泊位42个,对外辐射80个国家(或地区)160个港口。南京是铁道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华东地区铁路枢纽,开通了分别至欧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等铁路国际联运班列。计划于2011年建成的南京南站,汇集京沪、沪宁等多条铁路客运线路,将成为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南京作为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城市,现有4条国道、8条省道及沪宁、宁杭等多条高速公路交会,长江大桥、二桥、三桥以及在建的长江四桥和纬七路过江隧道成为联系长江南北两岸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和南京文化艺术节等文化会展节庆活动,为中外文化的展示与交流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双向交流的领域不断扩大,交流的批次逐年递增,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文化交流。在生动展示南京文化特色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南京与中国地方文化和国际文化间的交流。
南京每年有近30项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使游客和市民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欢乐祥和的旅游氛围。
|
“人文绿都”是南京鲜明的城市特色。先后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等殊荣。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23个,受保护国土面积达到749.2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11.38%,森林覆盖率达到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1%,人均公园绿地达13.2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建成各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30余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45万吨左右。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呈现“稳中趋好”态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多年稳定保持在100%,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安全、优良的水源地之一。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达88%。
未来几年,南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在更高层次上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项战略,通过解放思想,创新驱动,推动南京奋力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前列;通过抢抓机遇,增创新优势,把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一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本确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的优势地位。深入实施工业第一方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加快建立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筑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南京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全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
二是加快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新提升。实施“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的战略举措,加快河西新城区和仙林、东山新市区的综合功能建设,拉开浦口、六合两区的城市发展框架,构筑起“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新格局。建设以航空港、江海港、信息港“三港”和快速道路网、快速轨道网“两网”为主的现代交通体系。在市区全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三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健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和政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的绿色之都。
四是开创文化南京建设的新局面。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实施一批文化标志性重点项目,打造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功能的文化品牌,扶植壮大文化产业群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加快发展创意、新闻、出版、影视和动漫等十个优势产业,构建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和南京地域人文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五是共创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加快推进“五个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中心、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化中心)建设,着力完善城市的生产、消费、就业和服务功能,大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集聚力,强化南京区域中心地位。努力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市场建设等领域的共赢合作。积极创新大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区域发展组织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区域长效利益补偿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南京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力争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